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的常用手段,既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门艺术。高校辅导员是维系学校、家庭与学生间正常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辅导员的良好愿望、诚挚关怀等均需通过语言来表达。因此,讲究语言艺术对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工作语言的转换要做到行之有效,应当把握语言的准确性、贴近性、多样性、要善于运用委婉和幽默的方式进行表达、更要充分展示肢体语言的魅力。
第一,准确性:万变不离其宗,言行规范,有理有据。工作语言要多样而不走样,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要求。从统一的教材语言,到多样的教学语言,政治立场不能变得含混不清,理论观点不能变得模棱两可,逻辑推理不能变得无凭无据。沟通语言无论怎么变换,都要经得起考据和推敲。语言的准确性,是深入浅出的底气,是“四两拨千斤”的内力。
第二,贴近性: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解渴、管用、务实。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生动的段子未必是真实的日子,真实的日子也未必能说成生动的段子。“三贴近”的语言要求,其一是解决管用问题,辅导员要说真话、讲真事儿、解真惑;其二是解决论证问题,用生活中熟知的事例和逻辑,嫁接未知的理论,一旦成功,无需多言;其三是解决生动问题,“三贴近”的语言,往往是有生命力的。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人,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辅导员就必须付诸真情,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从而建立对辅导员的信任,具有接受教育的良好心理状态。把道理讲活的最基本条件是语言鲜活,只有这样才能让道理先入耳、后入心,让学生先喜爱、后受益。
第三,多样性: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既有严肃性,又有活泼感。辅导员工作语言并非独立的语言体系,更非单一的语言形式,它本身是一套组合拳,针对不同的主题、不同的素材、不同的人,语言也应该呈现多元化、多样性。主题班会的时候慢条斯理、温柔坚定的语气能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的平易近人;演讲时候适当保持抑扬顿挫能够让演讲内容充满魅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谈心谈话时语气委婉、平和更能让学生接受辅导员的教育和引导。
第四,运用好委婉和幽默的方式进行表述。要让学生喜欢和辅导员交流,辅导员在工作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比如,在学生犯错时,我们既要能从正面指出学生的缺点还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的两难问题。在这个时候,运用好委婉和幽默的方式进行表述,往往会事半功倍。我们明明是爱学生的,但是有时当话说出口以后,效果却大相径庭,甚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从而导致教育失败。如果我们在与学生交流中运用好委婉和幽默的表达方式,责备中带上抚慰,批评中带上赞扬,训诫中带上期望,严肃中带上幽默,那么学生会很喜欢与辅导员进行交流,我们也会变成他们心目中值得信赖的人。
第五,充分展示肢体语言的魅力。在日常谈心谈话或者主题班会中呈现适当的肢体动作是正常且必要的,没有肢体语言,谈话和演讲顿时会显得没有活力,没有趣味。沟通交流中使用积极的肢体语言,可以为我们要传达的口语信息或想法增添力量,并避免传递混乱或含糊的信号。例如:辅导员站姿端正、直面对方、肩部放松可以给学生产生自信和开放的感觉;在谈话时移动手掌会凸显辅导员对谈话的兴趣和热情,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适度的微笑和自然走动能让学生感到放松和亲切。因此,日常工作中特别是主题班会这种重要的集体场合,辅导员应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肢体语言,让自己更加积极投入、平易近人。
总之:语言是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常用工具。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紧跟时代步伐,提升个人语言艺术修养,保持和学生的紧密沟通,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努力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